近日,由我院设计建造研究中心的王涛博士团队参与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的重庆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一期)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重庆市构建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意义重大。
近日,由我院设计建造研究中心的王涛博士团队参与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的重庆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一期)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是重庆市构建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意义重大。
一、项目背景:战略赋能,填补空白
重庆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项目是重庆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的重要举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连接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训练基地,成为国家体育训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转训过渡枢纽,从而填补重庆市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的空白。


△方案设计效果图
二、设计理念:舞动丝带,灵动运动
项目基地紧邻国家5A级景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仙女山因山石似起舞仙女而得名。设计灵感源于“仙女起舞”的意象,巧妙提炼“舞动的丝带”为核心概念:丝带之美象征运动的流畅韵律;丝带之志寓意健儿勇创佳绩的荣耀;丝带之柔则体现建筑与优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设计灵感来源

△设计理念寓意
三、场地应对:顺应地形,低碳策略
设计贯彻绿色核心理念,深度尊重仙女山原生地貌,策略性减少土方开挖,最大化保护现有植被与生态。项目以“山地生态保护”与“体育功能高效”双核驱动,构建低碳、健康、与自然共生的体育建筑标杆。通过地形适应性设计、可再生能源集成、资源循环利用与智能化管理,为运动员提供舒适节能的高品质训练环境。

△现状地形分析

△设计土方分析

△设计竖向分析


△方案设计效果图
四、功能空间:集约高效,围合包容
本案功能空间布局的总体策略是紧密结合山地地形特征与专业运动需求,构建集约高效、围合包容、生态友好的复合型训练体系。功能分区上采用“1条风雨连廊和2大功能组团”的布局:高空训练馆、低空训练馆、体能训练馆及餐厅构成训练组团;两栋便于分期建设的运动员公寓,集成餐饮、医疗、休闲设施,形成居住组团。

△建筑分区分析

△交通动线分析
空间组织上则采用“立体分层、阶梯单元”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山体高差实现动静分区,并结合等高线布置阶梯式训练单元,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环形步道便捷连接各功能区域,风雨连廊则串联所有建筑单体,保障全天候通行。居住组团与训练组团之间设置绿地景观缓冲带,有效保障了运动员居住环境的独立性与舒适性。


△方案设计效果图
五、建筑外观:柔和漂浮,隐于山林
在建筑外观风格的设计上,统筹考虑建筑形态、材料适配性、色彩协调性及生态影响,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为实现建筑体量的消隐,设计采用了覆土建筑与退台设计的手法,使建筑层层跌落,有效弱化体量感。建筑立面选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白色质感材料、灰色仿石涂料等,强化建筑与地貌肌理的视觉连续性,达成“隐于山林”的效果。同时,加入橙色活力装饰,打造充满动感与能量的建筑视觉形象。


△方案设计效果图
六、未来展望:体旅融合,产业升级
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建成后,将助力武隆构建“训练+赛事+康养”三位一体的体育产业生态链,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武隆市民及年超30万的度假游客提供专业级全民健身设施与特色运动体验。作为重要的国家级平台,基地将承接跆拳道、拳击、击剑、体操、攀岩、射箭、足球、橄榄球等多支国家队转训任务,提升区域体育影响力。期待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的建成,不仅是国家级训练平台的落地,更能成为驱动区域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方案设计效果图
项目信息:
总规模:主要功能区建筑面积约5.4万㎡,含综合性训练场馆2栋、运动员公寓4栋、运动员餐厅1栋、科教楼1栋。
一期工程(当前启动):总建筑面积2.3万㎡,新建低空综合训练馆1栋、运动员公寓2栋、餐厅1栋。
一期工程目标于2027年6月底前建成投用。